福建漳州龙海区的九龙江南溪,历来与九龙江北溪、西溪并列为“三溪入海港”。但其中,南溪的风水却尤为独特。当地流传着一句民谣:“白水起兮大埔圩;码头兴兮运稻米!”这里的大埔圩,就是指的白水镇的大下村。两百年前,随着蒸汽碾米机的引入,稻米加工业在这里蓬勃发展。由此,这里迅速成为一个繁荣的集市与港口中转地。南溪的帆船往来如梭,大埔圩因此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。这里商人云集,生意兴隆,船只运送稻米出海,形成了一片繁华景象。
大埔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初年,最初这片土地还是南溪滩涂的一片草地。当地的林姓族人眼光独到,联合集资建设起这座集市。建设者不乏军事知识,他们设计了一座封闭式的圩场,形似古堡。圩场外围是连成一片的楼房,楼面上下共81间,形成独特的布局。四面仅有四个门口,既便于通行,又方便守卫。楼道相连,防范匪徒入侵时,居民可以互相支援。整个建筑群的总面积达到1.4万平方米,犹如一座庄园。如今,原有的楼店仍保留着大约三分之一的原貌,剩余部分已进行重建。虽然有些部分已损坏,但许多老店号依然得以保留,成为这片历史的见证。
展开剩余75%大埔圩不仅仅是商业的繁荣,更是民风淳朴的体现。随着圩场的逐步建立,林姓族人就地安置,商人们也开始在自家门前做起生意。周围村民纷纷前来赶集。为了确保交易有序,嘉庆拾年时,乡贤们在大埔圩制定了一套详尽的乡规民约《本圩公禁条规》,并将其刻石成文。这些条规中,明确了公平交易的原则,展现了法律雏形。随着这一制度的执行,大埔圩的商贸活动更加繁荣,民风更加淳朴。
大埔圩的繁荣并非偶然,随着蒸汽机的引入,这里迎来了工业化的初步进程。商人们紧跟潮流,购入了蒸汽机,这使得当地的碾米业实现了机械化生产。蒸汽机的引进让米的加工效率大大提高,价格也相对较低,生意兴隆。南溪上游的稻谷源源不断地通过水路运到大埔圩,经过加工后,再由帆船运往厦门、泉州等地销售。大埔圩的声誉逐渐传播开来,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。
然而,任何繁荣都有衰退的一天。随着南溪水道的变化,帆船的通行受限,加之大埔圩所隶属的行政区划变化(先后隶属漳浦县和海澄县),使得当地的碾米业逐渐衰退。尤其是大埔圩的碾米机设备被迁移至县城后,当地的产业发展显得力不从心。1957年之后,随着县域的调整和水路的不便,原本繁荣的市场开始走向衰落,1954年以后,大埔圩的赶集贸易也逐渐停止。
如今,曾经的繁华已成历史,许多年轻人已到厦门等地谋生创业。老一辈人则多留在村里,或是看着村里的变化,或是回忆着昔日的盛况。像林文安先生这样,带着对故乡的热爱回到家乡,参观祖房,捐赠财产,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传奇。村里的老者对林文安深感亲切,乡情乡音也让他深感动容。这种情感的延续,无疑是这片土地给人最宝贵的财富。
大埔圩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,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。圩场内的房屋布局像是字形排列,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军事防御结构。还有手工制作的贡糖作坊,制作的贡糖口感独特,成为当地的另一大特色。然而,大埔圩的困境也同样显而易见。如今,许多年轻人已迁往城市生活,留守村中的老年人往往感到生活安逸却又孤单寂寞。
尽管如此,大埔圩依然是这片土地的骄傲。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,也象征着人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